我们看一下中国,中国的征信基本上也做了很长一段时间。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央行的征信中心,征信中心表面上是一个企业,但在央行的体系内之下,所以到目前为止它有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挑战。从进展上来讲,它已经纳入了9亿多人的信用,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的人口。但问题有两个:
- 第一个,这9亿多人当中只有4亿多人是有记录的,剩下的人是空白的,空白就无法评价,无法评价是最糟糕的,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现状。
- 第二个,央行的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报送的这些借贷信用的记录,这是央行到目前为止的一些做法。
- 总体上来讲,央行从2006年到2015年大概10年的时间,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进步,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这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后,信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央行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2015年央行做出一个决定,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批准八家机构试点征信,而且最重要的八家机构当中包括了两家最重要的机构——一家是腾讯,一家是阿里巴巴。这是2015年央行做出的重要决定,实际上也是希望通过民间的征信,来弥补央行征信的不足,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思维模式,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以更加创新的办法来收集、加工数据,这是当时的一个出发点。
但是两年后,2017年的4月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说了一句话令行业非常的震动,他说八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很大,没有一家合格,让我们始料不及。
经过两年的试点,央行还是没有信心给他们发牌照,当然央行这样表态,也让这八家机构始料不及,八家机构觉得我们都准备两年了,牌照马上都要到手了,央行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首先看一下央行为什么说这八家机构不合格,为什么说不能给他们发放牌照,主要是这几点理由,央行认为独立的个人或者企业不能办个人征信机构的,因为讲的是一个信用,这个信用是可以服务于很多机构的,所以带有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如果一个个人或者企业去办征信,有没有公信力这是央行担心的问题,如果给出的征信是没有公信力的,可能就会损害社会的利益。
所以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八家征信机构可以说毛病很多,有很多做法是他们无法忍受的,这也是为什么迟迟不肯发牌照的原因。
那么怎么办呢,是不是央行就不搞民间征信了呢?央行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两个。第一,征信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有三个衡量标准:
- 业务上必须独立,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 公司治理结构避免一股或者两股独大
- 关联管和要独立,要穿透到自然人
最难的就是第二条,那么怎么办?万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提出的建议是,干脆八家机构联合起来,这八家机构联合起来,就变成相当于中国银联这样的机构,中国银联的股东有几十家,都是金融机构,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说得算的,因为每家股的比例都很低,这是目前央行表达出的一个倾向,不是定论,央行认为把八家机构联合起来整合成一家机构可能更好地避免刚才提到的一系列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央行的表态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我们要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特殊性,只有以中国的特殊性为出发点才能够给出比较合适的互联网征信创新的路径。我们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么六点:
- 第一,中国的影子银行急速膨胀,同比增速超过了20%,这意味着我们的征信不能仅仅看央行征信,实际上越来越大的一部分借贷都是发生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不能够不管这个体系去搞征信,这是不现实的。
- 第二,中国的政府数据不开放,80%的数据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但政府的数据开放度很低,这也制约了很多民间机构搞征信数据的来源,它没数据,或者它想去买政府不给。
- 第三,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数据产业链。数据的收集、分析、加工,这本身是一个链条,这链条需要很多专业的能力和专业的资源,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国这方面基本上还是比较空白的,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做比较细致的,这就制约了很多机构做征信的时候数据获得。
- 第四,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特色,体制更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征信的瓶颈是需要大量创新的,就是你要有非常创新的方法去收集数据,开发出非常独特的,而这些行为恰恰是我们的国有机构缺乏的。如果说国有机构垄断了数据,比如说几大银行、电信公司、交通部门,都有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基本上都是死数据,不知道怎么去用,所以我认为数据一定要到有非常有创新能力的机构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此外,我们也有两个有利的因素:
- 第一,中国已经站在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最前沿,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智能手机用户,这意味着我们中国的用户越来越互联网化了,这就给我们的数据收集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 第二,我们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源。